在耳道異物中,可分為動物性非動物性兩大類。


 


非動物性: 孩童(12歲以下)居多,大都是小圓球形的東西,如小豆子珠子BB植物種子;在耳道可能不易被父母察覺,但經水浸濕泡過就會脹大,造成耳痛、發炎及聽力不好。對圓珠形的東西,若無適當的器械,自己不要碰它,以免把異物推向更裡面而卡住,甚至弄破鼓膜。


 








動物性: 較常見於夏天,症狀是劇烈耳痛雜音覺得有東西在爬,常見:螞蟻小蟑螂或其他小昆蟲。自救方法是用乾淨不傷皮膚的液體(如生理食鹽水,甘油,沙拉油)滴到耳內,將小動物淹死。等動物死了不掙扎也不會痛了,再到醫院取出。如動物不死,越用力常使昆蟲鑽得更裡面,甚至把牠們拉斷,使昆蟲的體液流出,且一半還在裡面作最後掙扎,這樣更易傷到外耳道。至於燈照讓昆蟲循光源自已爬出來,只對小螞蟻較有效。



 



 


其實大部分的耳道異物都可在門診以一般的耳鼻喉科器械移除。最怕的是病人因異物入耳,欲自行取出,反覆挖取的結果反而將異物推往深處,造成就醫時取出的困難。同時病人用手指或其他工具在反覆挖取,易造成外耳道破皮、流血腫脹,感染、發炎流膿。故異物入耳時,應鎮定且立刻至耳鼻喉科門診尋求協助,特別是異物為電池時,因其碰到濕潤的組織時,會釋放出電解質溶液,滲入深部組織,造成液化性壞死,必須立刻處理。至於其他非生物的異物,如BB彈,並不易造成立即性的傷害,很少造成聽力的損傷,除非有感染流膿,並不需要太過驚慌。



在移除異物時,在目視下直接移除是最快的方法,但有時會因異物種類不同,需要用到顯微鏡,同時,病人能否高度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,對於年齡過小者,有時甚至會需要用到麻醉輔助異物的取出。


 


預防措施:


1. 勿讓小孩子玩易破碎的玩具,容易塞入耳  道的物品須妥善收藏。


2. 保持居家清潔,床罩、被套、枕頭套等須常換洗,以減少蟲子入侵。


3. 維持個人衛生,不可用帶油漬的手指掏耳朵,小孩子耳朵顏面要常洗淨,特別是飲食後,以除去蟲子入侵的誘因。


4. 減少不必要的戶外露宿,特別是昆蟲最活躍的季節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關渡樂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