壹、流行病學資料


一、疾病確認(Identification


(一)本節所述之腸病毒群為除小兒麻痺病毒以外之其他腸病毒。


(二)腸病毒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,其中很多是無症狀,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症狀,但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,如手足口病(hand-foot-mouth disease)、疹性咽峽炎(herpangina)、無菌性腦膜炎、病毒性腦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急性出血性結膜炎(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)、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、流行性肌肋痛、急性淋巴結性咽炎(acute lymphonodular pharyngitis)、發燒合併皮疹(febrile illness with rash)。


(三)疹性咽峽炎: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。特徵為突發性發燒、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,病程為46天。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,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。


(四)手足口病:為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,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,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,其次為軟顎、牙齦和嘴唇,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、手指及腳趾。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,病程為710天。


(五)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: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,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、蒼白、發紺、嘔吐。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,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,快速演變成心衰竭、休克、甚至死亡,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。


(六)流行性肌肋痛: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,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,合併發燒、頭痛及短暫噁心、嘔吐和腹瀉,病程約一週。


(七)急性淋巴結性咽炎:由A族克沙奇(A10)病毒引起。特徵為發燒、頭痛、喉嚨痛、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,持續414天。


(八)發燒合併皮疹: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,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,有些會出現小水泡。


(九)主要腸病毒群出現之臨床症狀見附表()


二、致病因子(Infectious agent


腸病毒群屬小RNA病毒(Picornavirus),除小兒麻痺病毒外,尚有克沙奇病毒(coxsackievirusestype A1A22A24typeB1B6、伊科病毒(Echovirusestype l33,但type10type28除外,腸病毒(Enterovirustype6871


三、發生情形(Occurrence


與小兒麻痺的發生相同,為世界性並具季節性。在溫帶地區常發生在夏季及早秋,在熱帶國家則好發於雨季。


四、傳染窩(Reservoir


腸病毒是獨特的人類病原體,人類是唯一的傳染窩。


五、傳染方式(Mode of transmission


傳染的途徑為糞-口傳染,無症狀的隱性感染可達1個月。上呼吸道、口咽(oropharynx)亦是腸病毒進入的孔道,發病時在喉嚨與腸道、糞便都可檢出病毒,在發病後的1週內傳染力最高,其腸道的病毒排出可以持續數週之久。


六、潛伏期(Incubation period


潛伏期110天,平均35天。


 


貳、防疫措施


一、檢體採取運送及時程


採檢時均需使用由中央防疫單位所提供制式規格之採檢器具。


二、防治方法


(一)預防:腸病毒感染症並無特效藥,只能採取支援療法。且由於病毒型別很多,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,而且除小兒麻痺病毒外無疫苗可資使用,又可經由口、飛沫、接觸之途徑傳染,控制不易,因此只能採一般性的事前預防措施。如加強個人衛生、注意環境衛生、避免接觸感染者、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、於流行期避免出入公共場所等方法,以減少感染之機會。


(二)防治:本局於地方設有合約型實驗室負責監測及早期診斷腸病毒疫情,一旦發現病患應即實施住院隔離,住院病人咽喉唾液或糞便污染的衣物需即時消毒,通常病例發生時接觸者已被感染,因此應儘量早期發現第一病例以防止大流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賴建志醫師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關渡樂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